(一)環境監測進入推進期
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,從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,以系統的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為起點,發展緩慢,近兩年由于霧霾等因素驅動,才進入快速發展期。截至2010年,全國環保系統已建立2587個環境監測站,基本形成了國控、省控、市控三級為主的環境質量監測網,但從覆蓋面、設備智能化層面看,還是處于非常低的水平。
(二)加速新引擎:依法治國、市場化機制、本土化加速
1、監管監測走向嚴格環境治理
2015年1月1日,新環保法正式執行,明確提出“建立監測網絡和監測數據信息體系”;同時,新環保法增加了按日計罰,上不封頂、查封扣押、行政拘留等條款,強調違法處罰和環保執法力度,提升了監測數據的重要性和排污企業的安裝動力。在依法治國,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“零容忍”的環境監管主旋律下,加快監測網絡和監測數據信息體系的建設將奏響。
2、行業步入發揮市場機制新階段
另一方面,碳排放權、排污權交易工具穩步推進,試點地區從機制和規則建設到交易平臺建立均陸續完成。其中,根據《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4年度報告》,截至2014年10月底,我國7個試點省市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,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;配額拍賣合計成交量1521萬噸,共7.6億元。
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望在2016年開始運行。同時,我國排污權交易從2007年開始試點,截至2013年底,共有11個省市開展試點,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金額累計將近40億,到2017年底將基本建立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,為推行奠定基礎。隨著排污權交易、環境稅等工具的逐步完善,我國環境行業已步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、靠機制倒逼污染控制的新階段。在此基調下,環境數據與容量的有效測定是一切的前提。監測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新契機。
3、本土化加速:天時、地利、人和
天時:我國監測設備的市場結構已發生變化。以空氣質量監測為例,2013年環保部下發的《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二階段監測實施方案》中,明確提到在同等條件下,按政府采購有關要求優先采購國產設備。2013年底,國產設備的市場份額已從2012年的不足20%上升到超過50%,替代趨勢明顯,市占率將持續擴大。作為監測設備重要的客戶,政府推動國產監測設備的大環境已形成。
地利:與此同時,本土企業已完成技術積累,具有相當的生產規模和資金實力,進入行業整合并購、產品線延伸階段。而在銷售渠道和售后服務方面,國內企業更是具備先天的優勢。
人和:未來在環境監測系統信息一體化和第三方運維的大趨勢下,考慮信息安全等因素,政府采購將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產品加大傾斜,本土企業將迎來采購訂單和市占率齊升的黃金時期。